各党委、党总支:

为谋划好学校“十三五”规划,校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现将此建议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学习贯彻赵克志书记调研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认真谋划、研究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

各单位、各部门要指定一名处级干部牵头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中要注重发动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广集众智,汇聚民意,科学谋划、制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

请各单位、各部门于325日前将发展规划和推进措施报党政办。联系人:刘建斌 (开元楼212) 电话:35199 邮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31



中共石家庄铁道大学委员会

关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基本原则,现就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推进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把握“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 “十二五”取得的成就与启示

“十二五”期间,学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

1.事关学校发展的关键事项取得新突破。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杜彦良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正旭教授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学校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成为省政府与教育部、国家铁路局及省政府与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为学校未来发展搭就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新校区建设用地705亩取得土地证,总体规划获教代会通过,前期建设初步展开。

2.学科建设跨上新台阶。增列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被列入河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新增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达到10个,以土木、交通为主的学科群逐步形成。新增风景园林、法律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达到4个。硕士一级学科达到10个。

3.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达到5项。招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录取分数线连创新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就业50强。国际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留学生规模居河北高校前列。学校规模稳步扩大,在校一本学生14480人,研究生2535人,留学生150人,继续教育函授生11215人,四方学院在校生达到10654人。

4.科研工作实现新跨越。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3项,社会科学等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4项,获奖数量、奖项级别都有新突破。主持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仪器专项等课题1314项,科研经费到账超过5亿元(包括国防所和检测公司)。发表学术论文28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1058篇。新增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3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级研究基地。新增京津冀轨道交通一体化创新中心,4个央企进冀重点实验室并纳入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9个。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高标准引进与自主培养并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20多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6%;专任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例达到65%,比2010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高水平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新增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新增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省高端人才称号3人,具有省以上专家称号等人才达到150余人。

6.社会服务迈出新步伐。为京沪高铁、哈大高铁、贵广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做出了新贡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900吨流动式架桥机通过专家鉴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研制的盾构机、架桥机、运梁车已广泛应用于地铁、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主研的“新型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应用于国内外工程项目,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航天飞行控制可视化团队多次成功助力“嫦娥”和神舟系列发射,学校被国家航天飞控中心授予最佳合作单位。

7.办学条件取得新改善。基建投入1.92亿元,建成基础教学楼、学生食堂、研究生公寓等工程,极大改善了教学、食宿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1.3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1.2万元/生。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实验实训实践条件显著改善,建成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铁道实训基地。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节能监测平台。基础教学楼地源热泵、太阳能洗浴等节能系统运转良好。校园网络基础有效加强,无线网实现全覆盖、一卡通服务全面升级,数字图书资源进一步丰富

8.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按上级要求改选了学术委员会,进一步探索落实教授治学的实现方式和有效路径。持续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人员聘任、职称评审更加注重基层意见,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班”、“茅以升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学校社会声誉逐步提高,相对权威的最好大学排行榜位列97位。设立教学标兵、教学质量奖,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工程,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积极性。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成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和省级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后勤系统对餐饮、保洁等服务外包社会化改革进行了有益尝试。

9.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做到了民主议事、科学决策。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得到有效落实。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围绕解决“四风”问题,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取得了一批思想成果、制度成果和现实成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体师生员工辛勤汗水,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回顾五年来工作,有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以重大关键事项的突破带动全局。集中精力和资源于事关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上,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是学校当前及未来应继续坚持的基本经验。

二是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把本科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不断夯实本科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是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紧紧围绕铁路行业和区域需求,在最擅长的领域做精做强,以特色培育、内涵建设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四是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眼长远,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现有人才,坚持高标准引进人才,以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五是强化机遇意识。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努力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调整和政策取向,瞄准国家基本建设领域、铁路行业和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主动服务,不断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十三五”期间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转向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质量和特色是未来高校竞争的关键。科学定位以克服同质化倾向,突出特色以凸显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提高质量以参与国际化竞争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渐成社会共识,并成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力。这种大趋势和我校一贯的办学理念及注重特色培育的发展战略契合程度较高,是未来竞争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同时综合实力相对较弱亦使我校在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今后五年,河北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外开放加速仍然面临艰巨任务,迫切需要高校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多出成果,做出新贡献。这对我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以及推进国际化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国家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我校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继续保持在铁路和国防交通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创造了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在国家铁路行业的科技攻关和服务区域经济中再创佳绩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学校体量小、学科面窄、综合实力较弱等不利因素,全面介入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会遇到诸多困难,使我校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综上分析,“十三五”时期学校总体上仍处在一个上层次、上水平的爬坡阶段,但又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或更长时期,既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在新一轮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遇期,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凸显期。学校不仅要面临因竞争加剧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而实施的主动调整,而且要面临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化解各类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攻坚,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形成共识,汇集众智,凝聚合力,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十三五”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十三五”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特色取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为引领,注重产学研结合,突出铁路特色,着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建设。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内涵发展。牢固确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优化资源配置,以效率的提升和功能的完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必须坚持特色取胜。强化品牌意识,挖掘历史积淀,聚焦优势领域,发挥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以综合优势和技术实力占据应用基础研究和行业技术开发的高端,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人才强校。着眼于质量提升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与优化促生发展动力,坚持开放办学,拓展与行业、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广纳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培育更多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不断改善民生,坚持学校发展与师生幸福指数提升同步,坚持个人贡献与劳动报酬提高同步,持续增加教职工收入,使广大师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坚持从严治党,全面落实“两个责任”,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目标任务

总体发展目标:通过未来五年的发展,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建设的部分指标达到“211工程”大学水平;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得到强化,达到国内同类大学一流水平;研究生教育实现较快发展,形成工程硕士教育的独特品牌;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留学生教育达到河北高校一流水平;职工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职工幸福感和学生满意度明显增强,把学校形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重点实施以下“六项工程”:

1. 质量提升工程

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全面建成运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深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实施名师队伍计划,建设3-5支高水平示范教学团队。落实好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教学督导、集体备课、小班授课制度。实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尝试并探索学科专业“预警、改造、退出”机制。分批次开展工科专业国内外认证和部分学科专业评估,建设学校“名牌专业”。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建设力度。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基本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完善、新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建立高效的实验室运行机制,鼓励引导教师进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综合实验开出率和实验质量。发挥好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园作用。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改革考试方法,强化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支持本科生、研究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聘请企业家、技术人员等担任指导教师,建设校内校外“双百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支持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建立校企、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因材施教班的教育教学,高标准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抓好国家级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和省级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突出导师和导师组在研究生招生录取、奖助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导师评价体系,落实以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为导向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完善考核机制,把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导师业绩的重要指标,建立培养质量与导师选聘、考核和招生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切实发挥好导师对研究生在思想引导、科学引领等方面作用。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深化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下大力抓好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力争在国际科研基金争取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在欧美地区选择23所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稳步扩大留学生规模,力争在8-10个本科专业实现招生、在2-3个学科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

2.学科水平提升工程

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着力发挥院士和高端人才、创新团队、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坚持在重大工程施工技术、新理论、施工管理新方法方面着力,在最擅长的领域内先做实做好,再做精做强,进而追求卓越,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技术领域赶超国内一流。遵循“应用领先、基础突破、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投入,按照综合性、交叉性、创新性的大学科模式系统建设,大力推进河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实施,争取早日纳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积极推进“优势强化、集群扩展、融合渗透、集成创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战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强化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产出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力争使土木工程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新增5个左右河北省重点学科。

以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为目标,全面发挥“大交通”学科创新团队、省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以技术研发及应用密切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建等行业和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尽早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全力实施优势扩展战略,主动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组织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省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造条件进入省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研发体系,以新技术的先期开发为地方培植新产业,提高对河北经济的贡献率。

以培育新兴学科为目标,大力推进“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依托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实验室和力学重点学科基地等创新平台,依靠航天飞控可视化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根据国防特色和新兴学科发展需求,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改善科研环境和实验室条件,积极承担国防基础性科研项目,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努力建设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力争列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序列。

注重各学科的协调发展与系统推进。坚持以机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创新平台的综合运用,推动各学科的优势互补和交叉互动,注重学术成果的科学归并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多学科共赢发展。机械、电气、材料、经济、管理、人文和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数理基础支撑,注重成果应用推广,争取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决策咨询智库、工程咨询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实施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整合优化资源,构建跨学科的“大平台、大团队”,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争取“大项目、大成果”。探索校企、校所等合作共赢机制,加快推进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每年获取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30项以上。争取5年内获得10项左右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仪器专项、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重大(点)科研项目。争取主持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知识资本、技术资本等方式与企业集团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紧抓住“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高铁“走出去”等战略实施,发挥学校在高铁设备研发、高铁施工技术、涉外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学术、技术优势,与企业结成共同体,开拓海外市场。深入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接需求,切实提高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的贡献力。统筹用好省部局共建支持政策,拓展学校服务领域,建设2-3个涉外高水平的咨询研究机构。加强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树立学校培训品牌。

3.人才强校工程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启动“拔尖人才扶持计划”,培育10名左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知名学者或学科带头人。深入推进“优青计划”、重大项目及科技成果奖励资助计划,着力培养10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培养造就500名青年教学科研骨教师,带动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打破院系和专业界限,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努力建设3-5支研究方向相对稳定、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15支左右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或工程技术团队。

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实施教师“百人出国访学计划”,每年选送20名左右骨干教师赴海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具有出国留学(进修)经历人员占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培训,力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达到60%以上。

加强管理、工勤技能队伍建设,提高保障水平。以岗位专家为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加强机关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新入校博士研究生兼任学生辅导员,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切实加强后勤、教辅队伍建设。

4.校园文化提升工程

坚持并发扬铁路特色,作为一条贯穿学校发展的主线,在各层次专业教育中充分体现,以特色发展固本强基。紧紧抓住学校在重大结构设计理论、重大工程施工技术、重大装备制造技术、重大灾害防治技术、重大项目管理方法等领域优势,强化特色,积极探索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建立起利益分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推进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将学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能力。创新董事会运作机制,以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的方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平台,尝试以新的财产组织形式把校企合作推向更高层次,构建产学研综合发展实体,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与政府主管部门、有战略协作关系的国有大型企业,以技术支持、人员参与及项目合作等形式,共同开拓海外技术市场。

实施特色文化提升计划。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继承发扬铁道兵精神,坚持传承创新,发挥校训、校风的教育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打造新时期铁大精神。发挥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文化长廊、校园文化节等的功能,建设网上博物馆,确立大学形象标识系统,形成特色鲜明、较为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实现广大师生对铁大文化的认同。

5. 和谐校园建设工程

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坚持“超前规划、多方筹资、分期建设”的原则,加快建设步伐。争取2020年初步建成生态化、数字化、节能型校园。校本部以宜学、宜居为目标,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优化,提升教学设施、学生生活设施功能,切实加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校园环境,将校本部基本建成精品校区。

贯彻“两个同步”,推进民生改善,让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各院系通过合法劳动和智慧贡献增加教职工收入。兼顾效率、公平,积极探索推进校内绩效工资改革,奖励先进,倡导实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畅通学生各种诉求渠道,维护学生利益。着力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食堂、宿舍、教室等学习生活环境。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学校集中采购、个人购买等途径,努力使教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化供给品质。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学生会作用,活跃校园氛围。关心关注离退人员学习生活,发挥关工委作用。搞好送温暖活动。做好安全、稳定以及信访工作。

6.数字化建设工程

统筹学校数字化建设布局,制定学校数字化建设基本框架。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校园网为主干,集成现有各数据库、应用平台,建成学校办公自动化平台。推行电子校务,实行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办公,节约人力资本,提高管理效能。

实施“互联网+”计划。推进网络资源课建设,加强微课、网络课、慕课建设。完善并拓展校园卡功能。推进微信、易信等新媒体应用,建设高效、适时的宣传教育平台。规划实施“网上校园”工程,实现校园数字立体化。

加快推进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探索基于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文献资源中心、知识服务中心、自主学习中心、校园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服务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形成落实规划的思想合力

深刻查找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清醒认识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着力破除安逸求稳、小进则满的思维和行为定式,强化积极进取精神,找差距,谋思路,抓住和用好机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增强学校持续发展能力。

以规划实施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奋发作为,破除利益近视和体制机制障碍,把全校师生的思想统一到规划目标上来,把大家智慧凝聚到为学校发展做贡献上来,尤其是要在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要着力发挥学校人才、技术优势,为服务国家重点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完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施并推进人才国际化战略,从世界范围内延揽人才,使现有人才走向世界。大力推进教师国际化访学和合作研究,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抓好培养、使用、引进三个环节。一要抓好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培养,对发展势头好、成果水平高、成长潜力大、教学效果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鼓励其自行选题、自主选组团队,学校以经费支持、项目扶持、平台打造、外送访学培训、工作压担子等途径和措施进行重点培养,促使其尽快成长。二要抓好使用这一关键环节,对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要做到岗能对应、人事匹配,特别要注意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给优秀的人才提供优越的条件,尽其才、尽其用。三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对于具有特殊才能、专长的人才和潜力大的学术尖子,可以打破常规,在一定时期内实行以潜能定薪酬。四要注意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以既有人才的发展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妥善科学地处理好现有人才和引进的关系,在平衡和谐中助推学校健康发展。

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教学质量奖等模范作用发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学风建设。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为教师快速成长提供指导。

(三)深化改革,促生学校发展动力

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推进校务公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在民主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在民主基础上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执行模式。以强化服务为导向,进一步扩大学术权力的覆盖领域和作用空间,积极探索教授治学实现方式和路径,强化学校管理的学术影响力,努力实现以文化自觉和学术引领规范学校的发展走向。

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架构,优化机构设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定岗定编和全员聘任制。改革职称评审办法,突出成果层次和质量,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和科研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按照“科学设岗、按岗聘用、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原则,加强和改进岗位设置及岗位的职责管理,建立科学的分类办法和岗位履职考核办法,规范管理岗位和各类专业技术岗位职能行为。

依据国家和河北省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原则,推进绩效工资结构优化和分配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高端引领,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收入与职责相符、贡献与报酬挂钩的分配制度;在逐步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的同时,各类奖励工资注重向学科、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评价和政策激励机制。以激发创新活力为原则,探索团队建设、平台打造、跨学科成果整合、项目责任制及学校与院系管理相结合的科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和奖励办法,鼓励上层次、出精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优化科研软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冀十条”,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培育若干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

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系)的责权利关系。通过改进校内经费拨款方式、职称评审方式和人员聘用方式等,扩大学院、独立设置系的办学自主权。科学划分机关部门和基层职责范围,优化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充分发挥各学院、系在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校办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按照国家政策对校办产业进行稳妥改革。整合校产资源,争取将有潜力的自有技术和项目与董事单位等投资主体有效对接,加大对内对外技术合作统筹力度,争取在技术服务市场上有新的突破。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作用,积极探索校办企业与科研成果的转化相结合、对外服务与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新路子、新机制。

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有序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规范引入社会竞争,改善服务格局,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后勤设施建设和使用方式的改革,提高后勤系统自主发展的能力。

(四)强化资源支撑,保障学校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利用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实现学校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确保常规拨款和财政专项逐年增加。充分利用河北省、教育部、国家铁路局共建、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北省共建、中央与地方共建平台,用好用足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多方拓展、挖掘各种政府资源。建立共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共建工作。

发挥董事会、校友会作用,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在汇聚社会办学资金方面实现新突破。依法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和社会服务,确保正常学费与科技服务收入逐年增加。注重开源节流、强化管理,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与控制、绩效管理与控制、成本核算与控制和财务风险控制,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主动与地方政府、产业接轨。探索建立与地方政府联系对接机制,深化与河北省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合作,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河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要在重大装备制造设计、新材料研制、新能源开发、信息产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和海岸工程、环境治理与控制、物流配送、市政工程建设等领域探寻新的结合点,把学校建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五)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知名特色大学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

探索和完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执行程序和制度体系。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党委和行政议事制度,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凝聚力。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和情况反馈制度,深入探索新时期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措施和渠道;强化党委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有力的核心领导作用。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着力点,以增强服务意识为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巩固提高“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把“三严三实”作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长期坚持的基本标准,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担当的良好精神状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省委“五个重用、五个不用、五个调整”的精神,优化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和办法,以群众的广泛参与激活干部工作改革的源头,营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不断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强化干部培训和岗位成长,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养好、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

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为主体的校级党政决策议事制度。建立和完善学校决策事项执行情况责任追踪,改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强化抓落实。进一步加强校学术委员会建设,切实发挥学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职能。推进民主治理、科学管理,促进校务公开。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抓好“两个责任”的落实。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执行“六大纪律”,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着力解决怠政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使党风校风学风不断呈现新气象,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显著增强,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

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成立由校领导牵头负责的协调推进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例会制度。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形成年度指标,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年终考核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完善分类考核、选拔和激励机制,改进和完善考核方法,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注重成果质量、水平和对本领域的长远影响。改善管理人员考核,既看现实业绩,又看其管理创新。教辅工勤人员考核着重考察其工作的质和量。坚持人员管理与岗位管理相结合,将责任、贡献、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使全校教职员工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创先争优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