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家庄铁道大学委员会

关于印发《2017年党委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党委、党总支:

2017年党委工作要点》经校常委会审定、全委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石家庄铁道大学委员会

2017119

 

2017年党委工作要点

2017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关键之年。校党委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和双一流建设,强化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开放和交流力度,扩大服务领域和范围,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能力,推动学校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动学校发展关键事项

深刻领会并把握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立德树人并重,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强化机遇意识,保持发展自信,坚持特色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汇聚合力,推动学校关键事项取得新突破。

(一)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为重点,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强化教师培养,锻造若干名教学名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广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尝试中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探索“互联网+”新兴教学形式,改进西柏坡社会实践教学,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以明道信道传道为基本遵循,注重文化传承,弘扬铁军精神,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培养教师爱国、爱校、爱学生的主人翁情怀。以大学生“四季”文化科技活动为载体,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把学校特色内化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塑造有机结合,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效。以学生宿舍作为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推进以“互助精神”为核心的宿舍文化建设,增强宿舍服务育人功能,努力将学生宿舍建设成为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的第三课堂。以校友基层成才的典型事迹引领校园文化风尚,为优秀群体成长源源不断地输送正能量,激发学生投身国家铁路建设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巩固提高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果。深入细致总结梳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成效,结合专家组和专家们意见建议制定学校整改方案。召开全校专题教学工作会,就加强本科教学进行广泛研讨,统一思想,加快落实。以学校新出台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方案》为基本依据,全面梳理本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工作,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工作,确保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并健康运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并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定期开展各类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学督导工作。

(三)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紧紧围绕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建设目标,贯彻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制定好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八方面的推进措施,确保规划目标逐步、有序实现。重点要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根据不同目标定位,建立国内知名特色学科、河北省重点学科和学校重点特色学科三级学科建设体系。认真筹划,召开一次全校学科建设研讨会。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水平;以强化导师指导和突出实践环节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制定更加完善的优惠政策,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校内人才培养力度和国内外人才招聘力度。精心筹划一批重大奖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争取和高水平著作、论文发表等重点事项,以高质量成果引领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全力推进新校区建设。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统筹新校区建设。元氏新校区尽快办完剩余征地,开春展开建设,争取主动,确保一到两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建设,达到入驻6000学生规模,保障学校平稳发展。紧紧抓住省会高校聚集区建设历史机遇,强化机遇意识,积极参与、密切跟踪,争取有利条件,扩大学校办学空间,实现学校长久发展。按在校学生2万人规模进行申报,未来建成后,本科生陆续入驻省会高校聚集区,留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本部,元氏校区为科技园区和四方办学校区。

二、深化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教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基础。要以一流教学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努力培养一流人才。

(五)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出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指南,明确改革方向,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支持教师利用现代新技术,开展微课、翻转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确保16门开放课程全部上线,100门继续教育网络课共享。启动精品课、精品资源课转型、升级工作。鼓励教师改革考试方法,强化教学过程考核、过程监督,强化对学习能力评价。探索改进学生评教方式方法,真实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和课堂讲授效果。加强课程建设,强化教学大纲科学性和权威性。建立课堂教学标准规范,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纳入有效监控之中。

(六)加强专业建设。坚持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修订2016-2020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启动工科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启动专业认证工作。土木工程专业做好迎接专家进校考察工作,建筑学启动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开展第二轮校级专业评估、主干课程评估,建设学校“名牌专业”。制定专业“预警、改造、退出”办法,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专业,试行本科专业导师制,支持本科生提前介入教师项目研究。深化“3+1、“3.5+0.5等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卓越班”“茅以升班”和“詹天佑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七)加强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主渠道,贯穿到教学、实践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示范校建设。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相衔接,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推进实验室改革,制定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教师进实验室,多开设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工训中心、实验中心作用,多开设面向工程实际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加大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支持工训中心申报国家级示范中心。加大投入,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挑战杯”等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工作量和学生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

(八)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22条改革举措落实,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抓好国家级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和省级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做好核心课程、案例库、教材等建设项目验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制定专业实践标准,规范实践过程。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设立专项创新资金,加大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资助。出台资助研究生国外攻读学位和留学生来校学习制度,搭建研究生国际交流交换平台。组织开展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做好迎接国家抽评准备。开展新一轮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拔。做好“三助一辅”管理工作。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九)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加大国际招生宣传力度,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生源,争取留学生数量达到250人以上。深入推进与佛罗里达学院本科合作项目,派出3个代表团到对方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支持院系和教师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加大在国际科研基金获取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中青年教师出国访学、研修,拓展国际视野。挖掘各类资源,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授课、讲学、访学。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16条改革意见落实,提高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水平。

(十)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四方学院要适应国家政策调整趋向,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就业能力。高等技术学院要继续做好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鼓励支持学生进行深造;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尝试技能培训和新校区协调管理准备工作。继续教育学院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导向,加强函授站管理,稳定并努力扩大生源范围,继续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精心做好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继续教育品牌。

三、强化学科建设引领作用,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要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强化机遇意识,用好用足政策,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构建学科科学发展的良好机制,提升各层次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十一)强化学科建设引领作用。出台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学科评估、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学科水平提升计划”,分层级进行支持。加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项目建设,按照国家一流学科标准,给予重点倾斜。加强省“8+1”重点(发展)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和学术实力。支持数学、电气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建设,力争列入省重点学科序列。加大学位授权点争取力度,机械工程、力学、管理科学、计算机、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学科争取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争取一级学科硕士点;文学、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争取增列硕士学位授权。

(十二)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坚持自主培养、高标准引进并重原则,着力引进优秀博士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着力创造条件培养现有人才。加强与985院校、211院校对口学科联系,采取多元化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引进人才力度,争取上会人数120人,引进80-100人。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帮助刚入职教师岗位达标。完善优化传帮带制度,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基础课、公共课教师培训培养力度。继续推进专业课教师到重大项目现场或董事单位承担技术工作,在青年专业课教师实践现场轮训上要有新突破。支持教师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参加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攻读博士学位、访学及专业进修,强化学术基础。加大出国培养力度,支持优秀青年教师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北省各类出国项目、学校培养计划等多个途径出国访学,拓宽国际视野。

(十三)加强学术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在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试行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探索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单位领导负责相结合的团队管理新体制。发挥院士、高水平专家和现有学术团队优势,围绕科技难点和学科前沿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培育更多的优秀学术团队。深入推进“优青计划”,支持中青年学术尖子,通过项目牵引、平台集聚、多学科融合等方式,跨院系、跨学科交叉组建学术团队。启动名师队伍建设计划,以师德标兵、教学名师、教学标兵、教学质量奖获得者、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为核心,建设高水平示范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

四、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科研水平决定办学水平。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争取更多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同时要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提升教学和育人水平;要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十四)争取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发挥院士团队、“巨人计划”团队、省重点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等平台作用,整合学校优势资源,争取在承担国家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方面有新突破,获得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达到30项以上。以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为依托,力争在国家奖励获取等方面有新突破,确保每年至少有一项成果上报国家奖,力争两年获国家奖一个。加大“河北省工程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生态与发展环境研究基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力度,争取产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成果。

(十五)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学校科技能力提升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平台、团队”,力争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难题破解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积极承担国防基础性科研项目,努力建设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力争列入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序列。按照“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发挥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作用,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探索校企、校所等合作共赢机制,确保协同创新中心年均科研经费到位1000万以上。

(十六)着力提升服务教学、服务社会水平。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把科技优势转化为教学素材,提升教学水平。大力推进专业对接河北企业,年内做到每个专业至少对接一个企业并开展实际合作,提升服务河北区域能力。积极探索改革科技评价考核机制和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学校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推进校内科技成果与市场有效对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统筹兼顾学校、院系、成果完成人等各方利益。建立学校科技成果项目库和成果转化年会制度。统筹用好省部局共建支持政策,拓展学校服务领域,建立2-3个涉外高水平的咨询研究与培训机构。深入推进与地方政府合作,对接需求,提高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的贡献力。整合科技资源,筹划好青岛产业园建设。

五、深化人事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深化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要深入推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全校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汇聚学校发展合力。

(十七)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岗位管理改革,利用好上级新一轮机构编制核定的机遇,争取“四自一特”相关政策落地执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从管理体制、考核方法、人员聘用、薪酬福利、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实行特殊倾斜政策,积极搭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使用的工作平台。积极尝试在一流学科设立“首席教授”特设岗位,其他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实行协议工资制。探索建立京津冀人才共享平台,设立讲座教授、访问教授和项目学者等短期专家岗位,加强与京津冀科研院校的人力资源共享与合作。适应工勤技能人才减少趋势,探索服务外包等模式,推进后勤、教辅等社会化改革。积极探索校办产业规范化管理。加强编制外用工规范化管理。

(十八)推进教学科研综合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更加灵活的资助形式。探索建立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教师考核,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完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激活各类人才潜能。积极推进职称评审改革,突出成果层次和质量,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和科研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发挥职称申报条件指标体系在教职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导向作用。贯彻落实国家、河北省科技创新改革精神,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和奖励办法。

(十九)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部分事项以基层为主、机关监督备案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基层单位办学自主权。鼓励和支持院(系)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工作。实施相对宽松和收益归基层支配的创收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系)通过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大创收力度。科学划分机关部门和基层职责范围,优化组织机构运行方式,提高运行效率。

六、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基础管理工作彰显了学校治学水平。要传承和弘扬学校传统,以工匠精神精致精益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十)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利用省部局共建等平台,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确保常规拨款和财政专项稳中有升。重点做好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经费争取工作,努力争取更多资金。筹划十三五期间项目库建设,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各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规范报销、合理支出。优化工程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

(二十一)提升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制度,修订或出台《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有资产使用办法》和《国有资产处置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专家评审机制,保证学校设备采购与招标的公平公正。加强校内仪器设备资产基础管理,重点做好人员转岗、退休、调离办理资产交接手续;对达到报废年限设备及时进行报废处置;对单位价值30万元以上的每年不定期进行清查,做到账物相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面向校内外开放,实行在线网上预约并有偿使用。

(二十二)大力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密切跟踪国家和省市节能政策导向,争取国家建设节能示范院校的节能改造项目专项补贴。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细化相关节能措施,发挥节能平台的作用。积极利用财政资金,精心做好零星维修、设施维护工作,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以精细化理念,科学化监管,稳步推进服务外包和后勤社会化服务范围。调整优化后勤服务组织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做好食堂、营具采购等日常工作。

(二十三)加快基建重点项目建设速度。以打造基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全力加快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上半年竣工验收。系统做好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如期投入使用。精心做好科技实验楼项目,尽快完成环评工作,高标准启动建设。

(二十四)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制定并推行学校信息化标准,建设学校自动化办公系统。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校园网络主干带宽,提高外网访问速度。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的监测和管理,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做好课程录播、多媒体教室管理、校园卡升级改造等工作。

(二十五)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坚持“高度重视、内紧外松、预防为先、逐级负责、万无一失”的工作方针,做好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假日的安全稳定工作。加强矛盾排查、情报信息研判预警工作,做好稳定、信访、反邪教工作。加强日常保密工作,强化军工保密制度落实,做好重点部位防护工作。加大校园安全检查巡查力度,强化重点部门、要害部位治安防范、消防管理,保障校园安全稳定。

(二十六)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学校传统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作风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落实好一日生活制度,着力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大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信息资源,培育健全人格。以突出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工作干部业务培训,提升学生工作干部工作水平。以互助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宿舍特色文化建设,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完善帮扶体系建设,坚持公开透明,建立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监督反馈机制,做好各类学生帮扶资助工作。

七、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环节,切实把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保障学校稳定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化和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推进校党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落实,加强和规范党内生活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坚持基层党委(总支)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以《党支部工作手册》为载体,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推进书记讲党课等制度落实。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注重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使每个师生党员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二十八)加强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牢牢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深入推进省委巡视整改工作再落实,对列入台账事项逐条进行跟踪督查,确保落实质量。深入推进学校党委制定的《关于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实施意见》,增强领导班子成员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提升领导班子决策能力、治理能力。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落实党内政治生活,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原则、敢抓敢管,推动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和抓落实能力。

(二十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党风廉政体系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利用廉政建设宣传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着理想信念高标准看齐,知敬畏、守底线。全面履行监督责任,列出责任清单,推动管党治党两个责任落地生根。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推进问责工作常态化,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能,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

(三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工会要抓好职工建家、文体活动、评比表彰等送温暖、聚人心工作,保障职工权益,进一步丰富职工生活。团委、学生会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创新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统战工作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参与学校发展的作用。充分保护和调动老同志的积极性,发挥好关心工作下一代委员会和退休老同志作用,让他们多参与学校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多做贡献。